多吃巧克力

专注冷圈一百年/缓慢更新中…

《你的生存本能正在杀死你》第七章

Key points:

追求即时满足会提高自己对生活的期待值,降低不适阈值从而引发恐惧反应,危害身体健康。即,当对于生活的某个方面感到焦虑时,比如即将到来的考试,升职压力等,不要通过玩手机或者刷剧等毫无帮助的行为短暂转移注意力,获得即时满足感,否则焦虑情况只会越来越严重。逃避矛盾不可取。


        心理外化——物质享受的负面作用


心理外化(externalization)是不适感的触发因素,会推动我们的不适水平达到历史高点,往往也是导致不良结果的根本因素。


从本质上讲,人们对获得即时满足的需求会在头脑和身体里制造不适感,而当这种不适感加剧到无法管理的地步,就非常有可能引发恐惧反应,并唤醒我们的生存本能。(书里针对这段理论给出的例子是速食和堵车时的路怒问题。)




随着不适阈值越来越低,人类便逐渐接受了生存本能的摆布,以至于采取夸张的手段去应对不适,而这些手段往往就包含对外部因素的依赖


互联网搜索工具也影响了我们的不适管理能力。一方面,利用这些工具,我们可以立即满足自己的需求,找到问题的答案,缓解我们的不适;但另一方面,这些工具是把双刃剑,通过这种手段来应对不适是错误的,会降低我们的不适阈值。我们养成了获得即时满足的习惯之后,就会提高自己在生活中处理事情时的期望值


虽然从短期来看,获得即时满足能够满足我们的期望,但最终会导致我们形成一种心态,即无论遇到什么问题,总是倾向于寻求短期性的解决方案



在当前这个时代,暴露而×感的服装十分风靡,为原本就已无处不在的×刺激增添了一个新的元素。这就意味着人类大脑边缘系统会分泌出更多的多巴胺,神经回路也会表现得更加活跃,从而带来更大程度的兴奋和刺激,久而久之,会强化神经系统的焦虑倾向


对一部分人而言,这种影响最终演变成×上瘾,他们会越来越多地通过寻求×满足来管理自己的不适感,久而久之,他们对焦虑和不适的忍耐能力就会开始下降,以至于到最后日益频繁地通过×来获得安慰。


即随着我们获得的东西越多,焦虑水平就会越来越高,获得安慰所需的东西也会越来越多。我们的冲动非但不会减少,事实上反而会增加。



对即时满足感的追求非但没有减少我们内心的失衡,反而导致其进一步加剧,结果导致生存本能更加脆弱



如果一个人患有强迫症,而且时刻奉行完美主义,对他人的预期非常高,总是希望自己的人际关系完全符合自己的逻辑方式,那么在人际关系中,他们肯定会给别人造成巨大的压力,因为人类存在一些固有的不完美性,我们的合作伙伴也不可能完美无瑕。


我们越来越依赖外部刺激,而当我们无法得到刺激的时候,焦虑水平就会自然而然地开始上升。


在年轻人身上,我们可以更加清楚地看到人们对外部刺激的需求是多么贪得无厌,因为他们经常同时做好几件事,比如,做作业、听音乐、看电视、回复电子邮件和短信,同时还吃着零食。但是,这种现象并不仅仅局限于年青一代,我目睹了越来越多的成年人也养成了这类习惯。似乎可以说,人们对源源不断的外部刺激的需求,已经达到了上瘾症的地步,以至于一旦得不到外部刺激,就会感到焦虑。


我们越是容易受到外在因素的影响,多巴胺水平就越低,我们就越容易在提高多巴胺的过程中被束缚住。


广告的目的是让消费者采取行动,而要达到这一目的,就要刺激消费者,刺激方式就是让消费者产生焦虑。换句话说,就是让消费者觉得如果自己的不适感没有得到解决,就会感到焦虑不安,而广告中的产品被描绘成解决不适感的良方。事实上,它们为我们的生活树立了新的参照标准,比如,我们应该穿什么、应该赚多少钱、应该保持什么样的面貌、我们应该同什么样的人结婚或约会等。)此外,它们无意中加强了我们对外部参照标准的依赖性,牺牲了我们内在的参照标准,而内在的参照标准才能更加准确地反映什么才让我们更健康、更充实。心理外化倾向越严重,我们经历的不适就越多。


潜意识的图像也能吸引和改变大脑活动。换句话讲,我们的大脑甚至可以记住那些已经投射到我们视网膜上,但我们没有刻意去观察的事物。



评论

热度(8)